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彩陶的技術條件

在早期陶器發展的幾千年中,制陶工藝尚不成熟,彩陶生產的技術條件無法具備,因此,陶器產生幾千年以後才出現彩陶。從出現陶器到生產彩陶,這是一個長期摸索、反復試驗、不斷改進的過程。
  陶器生產之初,沒有刻意裝飾的紋飾,但加工過程中手捏、片狀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會留下一些不規則的印痕。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他們逐漸將這種不規則的印痕轉變為有意的、規則的紋飾,如成排的剔刺紋、一圈的手窩紋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現的繩紋是在木棍上纏繞繩索滾壓器壁而形成的紋飾,既可增強陶胎的堅實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裝飾效果,一舉兩得。後來只起裝飾作用的紋飾種類越來越多,逐漸演變為單純的裝飾花紋,也因此,人們對陶器的裝飾也越來越注重。隨著工藝條件具備,彩陶便應運而生了。
  彩陶是將各種天然礦物顏料繪製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繽紛的各類圖案,使陶器不再僅僅是實用品,而且還具備了藝術品的審美功能。其中大多數是先在陶坯上繪製,然後人窯燒制,顏料發生化學變化後與陶胎融為一體,這樣的彩陶色彩不易脫落,經久耐用而且美觀。還有一類稱為彩繪陶,是將顏料直接繪製到燒成以後的陶器上面,此類彩繪貼附在器物表層,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脫落。大地灣文化中上述兩類彩陶同時出現,以前者居多。彩陶產生的技術條件有三:第一,生產彩陶的首要技術條件,是對天然礦物顏料的認識。作為彩陶顏料,必須在高溫燒窯時不分解,比如含量較高的赤鐵礦具有耐高溫性能。而且還要掌握礦物的顯色規律,什麼樣的顏料燒制後會變成紅色,或者會變為黑色,如此才能運用自如地生產出理想的彩。顏料經加工稀釋後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細程度、加水稀釋的濃度,都有一個不斷熟悉、掌握性能的過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光潔度,顏料才能滲透到陶胎裏面。這就需要認真對陶土進行篩選、淘洗,拉坯成型後對器表還要反復打磨。考古發現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質陶,即便是夾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較為細膩。大地灣文化陶器主體是夾細砂陶質,但器表均抹有較光滑的泥質層;第三,燒陶的溫度越高,顏料的附著力就越強,紋飾越牢固。彩陶燒制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類便逐漸改變了陶窯結構,加大了窯室的密封力度,以達到燒制工藝對彩陶生產的保障。
返回列表